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上海非公领域人才从无到有从有到优(4)

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6年,受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拆违和控制污染等影响,大量小规模非公企业或关停并转,或缩减管理层级降低企业成本,导致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和占比均

2016年,受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拆违和控制污染等影响,大量小规模非公企业或关停并转,或缩减管理层级降低企业成本,导致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和占比均有所减少。数据显示,上海非公企业中经营管理人才总量下降2.3%,为近5年来首次下降,行业间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制造业经营管理人才下降16.1%,交通运输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经营管理人才分别增长29.7%和23.7%,经营管理人才变化受行业转型影响较大。

(三)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

现行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存在职称制度和其他第三方评价并行但不互通的情况。一方面职称政策是人社部门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门评价体系,旨在评价专业技术岗位人才(以公有制领域为主)的能力和业绩,获评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公有制内可获得认可和晋升;另一方面,非公企业大多采用其自身的人才评价体系,特别是跨国公司往往沿用国际通行的评价方式(如各类行业协会颁发的会员、职业资格等),高级人才无法获得相应的职称,同时亦无法享受高层次人才相关的优惠政策。

进一步促进非公企业人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与时俱进、高效公平的非公人才政策

面对人才竞争激烈的境况,上海应制定与时俱进、高效公平的人才政策:一是梳理已实施且效果较好的专项人才政策,有计划地向非公领域延伸(如人才引进的落户政策多见于国有企业),降低门槛,打破政策“隐形”壁垒;二是针对非公领域人才年轻化、高学历、流动快等特点出台人才培养规划,加快实现人才高地建设目标。

(二)引导社会对人才观念的改变

为提高非公企业人才总量,应引导社会方方面面对人才的观念,将传统的公务员、国有企业等“金饭碗”与非公领域的外企、私企一视同仁。此外在宣传方面应加强非公经济中人才政策宣传,在增加政策知晓度的同时,提升非公经济中人才的社会认同度。树立非公经济中人才培养优秀典型,鼓励人才制度创新,并采取一定程度上的奖励措施。

(三)探索建立新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据悉,上海涉及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方面仅将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和成果显著的优秀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提供职称评审“直通车”,并未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领域的人才评价体系做出统一规划。在《上海市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建立市场化、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落实创新主体对创新人才的最终评价权”,相关部门可在现行职称评审的基础上引进跨国企业较认可的行业学会认证等评价方式,通过多渠道评定,同标准待遇来建立完善统一的评价机制。

(四)建立人才库,构建跨体制的人才共享协调机制

人才流动是经济活力的体现,同时也是改革创新的必要条件,然而,当前跨体制的人才流动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显得“通而不畅”。为实现上海创建“科创中心”、“金融中心”等目标的建设,建议尽快建立跨领域、多条线、全行业的全市人才库,汇集不同体制、不同行业的优秀人才,研究构建跨界、跨体制的人才共享协调机制,盘活人力资源要素,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国企改革和未来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等均有直接推动作用。随着人才库的建成和完善,跨体制的人才共享必将为上海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文章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网址: http://www.shjjyjzz.cn/qikandaodu/2021/0222/664.html



上一篇:上海全球城市因何卓越
下一篇:统计显示上海经济呈现更趋协调鲜明特点

上海经济研究投稿 | 上海经济研究编辑部| 上海经济研究版面费 | 上海经济研究论文发表 | 上海经济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经济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